乡镇农技站“弃农”现象不容忽视
本报记者 唐湘岳本报通讯员 朱振强
编者按 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对我国的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这项工作在广大农村没有加强反而削弱了。对这个问题,本报一直十分关注,今天我们发表《乡镇农技站“弃农”现象不容忽视》一文,希望再次引起社会各方面的重视。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勾画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美好蓝图,目前,各地都在认真落实全会精神。我们认为,重振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应是其中的重要一项。 最近,记者在湖南湘乡市农村采访,发现乡镇农技站“弃农”现象严重。 农技人员很少下村入户指导农技推广。百田镇五星村村民肖兵说:“多年来,我们很少看到农技人员到组上察看病虫害,就连虫情预报也没有发到农户家中。” 东郊乡农技站站长陈阳生说,他们的农技人员每月下村指导不到10次,下田不到3次,进村下田确实不比从前。 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由于县乡村组四级农科网变为二级农科网,农村撤区并乡,湘乡由59个农技站合并为22个,砍了37个。“大网”变成了“小网”。乡镇财政体制改革,农技干部断奶,农技人员被迫丢掉服务抓经营。湘乡市农业局科教站站长罗博文介绍,全市有22个乡镇农技站,259名农技人员,而专门从事农技推广服务的只有31人,其中16个农技站搞农技推广的不足1人。其余的人都是经营种子、化肥、农药,而经营的收入,除4个农技站从集体经营中提取部分收入投向农技推广外,其余的单位全部归经营者,这就必然影响农技推广的发展。 最近湘乡市农业局调查了18个乡镇农技站,只有三分之一的农技站办了12期技术培训班,除5个农技站有固定的农技推广示范基地外,其他站基本上既无推广基地也无科技示范户,原来一些老科教示范户也失去了联系。近10年来,湘乡市农业局先后有107名农技人员改行。该市早在1年前就开始推广抛秧技术,而到今年实际推广还不到2万亩,只占全市水稻种植面积的六十分之一;全市5年内推广6项新技术,实际上推而不广。市农业局高级农艺师赵立武说:“现在农技站越来越滑坡,农技推广进展缓慢,不少有能力有关系的人改行了,愿意搞农技推广的人越来越少。如果等发生了粮荒,再来重视农技工作就晚了。 是不是农民不喜欢农技站或不需要农技推广呢?不是。今年5月,百田镇不少稻田生病,几百名农民来到镇农技站请教。月山镇派出代表将镇上免交的800多元农技推广费送到镇农技站。今年3月,金石镇农技站在益民村举办抛秧技术培训班,附近4个村的农民前来听课,课后,农民自费购买了抛秧盘1万多个,抛植面积200多亩。 乡镇农技站“弃农”现象产生的原因有哪些? 潭市镇党委书记王泽湘认为,首先是领导不重视。有的人认为,现在是搞市场经济,农民愿意种什么就种什么,不需要农技站来组织,特别是现在农产品多,价格低,国家收不了那么多,农技站推广搞不搞不碍大局。因此很多地方没有将农技站工作列入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其次是经费困难,市乡财政是吃饭财政,村级经济薄弱,他们都无力支持农技站的推广工作。 体制不顺。育段乡农技站植保员冯建明说:“1995年撤区并乡后,农技站的四权下放,现在是谁也不管我们,大家成了没娘崽。” 大家还感到农技人员待遇太低。龙洞乡农技站干部何凤鹏反映,他们站七八个人住在一间屋里。目前全市有12个农技站无站房,19个农技站无办公电话,各农技站七十年代装备的各种仪器,现已基本损坏,多年没有添置,甚至连显微镜、放大镜这样简单的仪器都没有。11个农技站工资欠发4个月之久。还有10个农技人员到了退休年龄不敢退休,担心退休工资更没有保障。 农技人员的素质也存在问题。全市农技人员中有25%只有小学或初中文化。对全市农技人员很少进行业务培训,市农业局的培训大楼8年前就改成了招待所和娱乐场所。去年分配来农业局的38名大中专学生,只有30%学过农技专业。 湘乡是全国粮猪百强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水稻工程基地。农技站“弃农”现象如果得不到控制,势必影响农业的发展。怎样治理农技站的“弃农”现象呢?湘乡市的一些有识之士建议:一,各级党委政府一定要提高认识,要把办好农技站,促进农技推广当作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和党的十五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具体行动。二,增加投入。要保证农技人员的工资福利,鼓励农技人员开展一系列技术承包和有偿服务,提取一定比例投入农技推广。还要通过多种途径筹措资金,建立农技推广基金。三,理顺关系。乡镇农技站应实行市农业局直管,各乡镇办事处重点为农技人员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四,加强管理。提高农技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思想水平,规定每个农技站完成一定数量的推广项目。每个农技人员建立固定的推广示范户或推广基地,年终奖罚兑现。